全程導醫(yī)網(wǎng) 徐州就醫(yī)故事:1952年荷蘭學者首先報道病毒性心肌炎。目前已發(fā)現(xiàn)引起該病的病毒有30余種,最常見的是柯薩奇B組2-5型和A組9型。這些病毒在感染人體后,在合適的條件下,如細菌感染、發(fā)熱、劇烈運動、過度勞累、精神創(chuàng)傷、缺氧、受冷、過熱、(長期)放射線、輻射、營養(yǎng)不良、分娩、外科手術等,通過某些發(fā)病機制,導致本病。病變呈局灶性或彌漫性,初期光鏡下主要表現(xiàn)為壞死性心肌炎,晚期有明顯的間質纖維化、心肌肥大、心腔擴張;在成人,多累及心房后壁、室間隔、心尖區(qū),有時累及傳導系統(tǒng)。VMC多散發(fā),以夏秋季為高,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,成人癥狀多較新生兒和兒童輕,無明顯性別差別,大多數(shù)可以自愈。近年來發(fā)病有增高趨勢。
臨床癥狀與感染病毒的量和個體差別有關,輕者可無癥狀或呈亞臨床表現(xiàn),嚴重者可發(fā)生猝死、嚴重心律失常、心源性休克、心力衰竭等導致急性期死亡,也可表現(xiàn)為心臟擴大、心包炎、急性心肌梗死等。嬰幼兒表現(xiàn)為高熱、紫紺、心臟擴大、心力衰竭等。病程在3個月以內者稱急性VMC,3個月至1年為恢復期,1年后為慢性期。
臨床上確診VMC相當困難。須注意目前國內對VMC的過度診斷,給患者造成了精神負擔。通常,在上呼吸道、腹瀉等病毒感染后1~3周內出現(xiàn)心臟表現(xiàn)如不能用一般解釋的感染后嚴重乏力、胸悶、心悸、頭暈、心尖部第一心音明顯減弱、舒張期奔馬律、心包摩擦音、心臟擴大、心力衰竭、阿-斯綜合征;有臨床癥狀伴有新發(fā)的AVB、早搏、房性或交界性心動過速、房顫、ST-T改變者,cTnI/cTnT明顯升高、超聲心動圖示心腔擴大、室壁活動異常、同位素證實左室收縮或舒張功能減退;在急性期從心內膜、心肌、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檢測出病毒、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;病毒中和抗體、補體結合試驗/血凝抑制試驗滴度明顯升高。符合以上情況者高度懷疑VMC。在擬診VMC時,應首先排除β受體功能亢進癥、甲狀腺功能亢進癥、左房室瓣脫垂綜合征、心肌梗死及影響心肌的其他疾病如風濕性心肌炎、中毒性心肌炎、冠心病、結締組織病、代謝性疾病等。
中醫(yī)很早就對心肌炎有了較深的認識。《靈樞》謂:“邪在心,則病心痛,喜悲時眩仆。”《內經(jīng)》云:“脈痹不已,復感于邪,內舍于心。”明代沈金鰲《雜病源流犀燭》“怔忡源流”:“或由陽氣,或由陰血內耗,或由水飲停于心下,水氣乘心,侮其所勝。”溫熱之邪,襲表侵肺,肺衛(wèi)受阻,宣肅失司,故見惡寒、發(fā)熱、咳嗽、流涕等癥。邪毒淫心,心陰受損則心悸,心氣被邪所遏,失于舒展,則胸悶不適,時有怔忡。日久,氣陰兩傷,或心氣被邪所遏,運行失暢,瘀血內阻,氣滯血瘀,胸悶、心悸、怔忡;或素為痰濕之體,邪毒侵心,痰濕內阻,胸悶、氣憋,頭暈、頭脹。氣陰兩傷或痰濕內阻日久,易致心陰虧損,心陽不足。陽虛水泛則見浮腫,水氣凌心射肺則見氣短、咳嗽。若陽氣外越,則汗出淋漓,肌膚濕冷,甚則亡陽虛脫。其臨床表現(xiàn),初期邪盛,中期往往虛實互見,后期以虛證據(jù)多。治療上初期宜清熱解毒為主,中期宜扶正祛邪為主,后期宜補益氣血陰陽為主。病程中極易反復外感或精神因素而誘發(fā)加重,故也應時刻注意病情之變化。
目前尚無公認有效的治療藥物。臨床多采用抗病毒、營養(yǎng)心肌、增強免疫的藥物治療,但療效不肯定。中藥因具有價格便宜、療效明顯及副作用小等優(yōu)點,故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。
一般治療:注意休息和營養(yǎng),一般全休不少于3個月。戒煙忌酒。心力衰竭者洋地黃用量宜偏少,可加用利尿劑、血管擴張劑、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。頻發(fā)早搏或合并快速異位心律者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;Ⅲ°AVB、快速室性心律失常、竇房結功能損害并出現(xiàn)暈厥或明顯低血壓者可臨時起搏。
改善心肌代謝:已知氧自由基與VMC密切相關,故抗氧化劑有肯定療效,臨床可用VitC(大劑量)、輔酶Q10、輔酶A、VitE等。尚可選用曲美他嗪、1,6-二磷酸果糖(FDP)等。
抗病毒治療:主要用于早期,如干擾素(interferon,IFN)。干擾素有廣泛的抗病毒作用,能夠阻斷病毒復制和調節(jié)細胞免疫,在早期具有明顯的抗病毒和保護心肌作用。
免疫抑制劑:目前學者對有關糖皮質激素、硫唑嘌呤、環(huán)孢素A等的療效有爭議,不推薦常規(guī)應用。其中,包括不早期使用糖皮質激素,而對AVB、難治性心衰、重癥患者等則可慎用糖皮質激素。
機械輔助裝置:主動脈內氣囊反搏、體外膜氧合、左室輔助裝置等,可以幫助重癥患者渡過危險期。
從中醫(yī)方面講,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療要抓住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:初期以清熱解毒。多選金銀花、連翹、苦參等藥,此類藥物多經(jīng)實驗研究證實有抗病毒的功效;中期因邪毒瘀滯,耗氣傷血,使心脈不暢,心肌受損,故治療應扶正祛邪,益氣養(yǎng)陰,活血化瘀。多用丹參、川芎、黃芪、黨參、麥冬、五味子等品。實驗證明此類藥物多有改善心臟血供,增加免疫之功能,所以能促進心肌功能的恢復;后期多因氣血受損,陰陽兩虧,心神失養(yǎng),故宜補益陰陽,協(xié)調氣血。多選棗仁、磁石等改善心臟植物神經(jīng)功能,鎮(zhèn)靜安神;阿膠、黃芪、當歸等藥物調補陰陽氣血,提高機體免疫功能,一般皆能收到良好的功效。當然,臨床三期治療有時亦較難劃分,需靈活變通,辨癥加減。